欢迎访问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校首页 邮箱登录
TOP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党的建设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学习资料
习近平视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及《光明日报》评论
发布时间:2017-05-08 作者: 浏览次数:290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70504 01版)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7-05/04/01/res02_attpic_brief.jpg

5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学生活动中心参加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开展的“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7-05/04/01/res04_attpic_brief.jpg

5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新华社北京53日电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成立于1952年,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治人才。

  暮春时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满目青葱、一派生机。上午920分,习近平在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陪同下,首先来到逸夫楼一层大厅,参观校史及成果展。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法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展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习近平不时驻足观看,询问有关情况。他对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学校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更好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在展厅内,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张晋藩、廉希圣、李德顺、王卫国、卞建林等几位资深教授,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参与新中国法治进程的教授们讲述了他们对法治精神和治学方法的思考,习近平感谢他们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贡献才智,祝他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同中国政法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和几位教授合影留念。

  在学生活动中心一层大厅,民商经济法学院本科二年级2班团支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习近平来到他们中间,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习近平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人民一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走来,使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兴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无数焦裕禄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希望大家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毕业后为祖国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之后,习近平来到学生活动中心三层会议室,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终身教授张晋藩、民商经济法学院学生潘辉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庭长刘黎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谈教育管理、教书育人、学习生活、法治实践。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习近平强调,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习近平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习近平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习近平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习近平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习近平强调,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习近平指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教育系统和各高校抓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工作成效明显。要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考察结束时正值下课时间,闻讯而来的师生们站满校园道路两旁,习近平沿路同师生们热情握手,向远处的师生们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荡漾整个校园。

  王沪宁、刘延东、孟建柱、栗战书、郭金龙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坚定跟党走 为祖国展才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一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0504 01版)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青年,无疑是国家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要立大志、做大事,要为党分忧、为党添彩,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今天的青年一代,要把自己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要矢志不渝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同时,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在为祖国和人民施展才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青年,要聆听时代的召唤,投身时代的洪流,要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树立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本报评论员)

  

  

  


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二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0505 01版)

  

    5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他指出,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如果说理想信念决定着人生方向和生命宽度,那么勤学则决定了事业成败和生命长度。没有理想信念,会导致精神“缺钙”;没有勤学敏思,同样会得“空心病”。民族危亡之际,一代青年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呐喊;阵阵炮弹轰鸣中,西南联大的莘莘学子却屡攀学术高峰……没有哪一代青年的梦想不是从学习开始的,也没有哪一个青春不是靠奋斗成就的。越是艰巨的任务、越是严峻的挑战,越能激发出青年穷山距海的勇毅和无悔青春的热情。

  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大青年要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一定会终身受用。

  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的青年一代,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但理想的种子,只能蕴藏在现实的土壤中,只能收获在辛勤的耕耘后。当代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头脑的充实和精神的强大,将点燃更闪耀的青春,创造出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青年一代,有着更丰富的知识和更鲜明的个性。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不断更新迭代的共享平台和更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青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多入口和可能性,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是最好的时代,青年当有大作为、大发展。但知识更新速度、创新竞争程度,不同文明交汇交融的深度前所未有,这也为青年的学习和奋发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和挑战。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勤于学习、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中国青年,必能书写精彩人生,勇担历史责任,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本报评论员)

  

  

  


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三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0506 01版)

  

    5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观察、实践都是青年人格和思维塑造的重要环节,在学习知识、观察现实和实践历练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考与学习、观察、实践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习、观察、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只有把学习、观察、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为青年走向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锻造思想武器。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青年人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批判性、反思性、发散性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年要主动将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本报评论员)

  

  

  


处优而不养尊 受挫而不短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四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70507 01版)

  

    5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成败得失始终是一道人生考题。给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不仅是个人之幸,更是时代的召唤、民族的期待、历史的必须。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个人的命运只有融入时代的主题中,才会得到真正的肯定,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成长的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困难和压力,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得意失意,都是生活的风景、人生的财富。要想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就要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实践中“增益其所不能”。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正视困难、勇于磨炼,不断以真善美雕琢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唱响青春之歌,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必能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当前社会,广大青年要抵得住困难和挫折,更要经得起考验和诱惑,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广大青年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增强政治定力,在“你方唱罢我登场”时保持文化自信,在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当代青年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勉励,不负年华、不负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书写青春画卷。

(本报评论员)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所有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86号-1